知识分享
MBTI圈为什么没有涨粉千万的“陶白白”?
00 分钟
2025-2-28
2025-2-28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
notion image
“呜呜最近水逆,事事不顺,期待赶紧转运吧~”
“你干嘛嫌我房间乱,你不会是个洁癖吧?不对,你是处女座吧?!”
“你是巨蟹座?渣男!”
“我可是天蝎座!不要轻易惹我哦。毕竟我会记仇一辈子,360度的那种。”
相信无论是在上网冲浪,还是同事联谊时,这类星座印象的碰撞,已经成为丰富“谈话内容和个体认知维度”的常见话语。
notion image
但是,2022年,事情在发生变化。
当你打开各类社交APP,尤其是以婚恋为目的的交友小程序、APP,面对95后00后年轻人时。从个人简介到聊天内容,MBTI的出现频率都远大于星座。
于是,渴望脱单、试图伪装成00后的小编,不得不摇身一变成为“字母圈中人”。
于是,初入茅庐的我,开始勤奋刷起“MBTI meme”话题。
“无法共情的INTP,让我看看你的真面目。”
“没事,快来看我,我身上全是共情细胞”ENFJ如是说。
虽然梗有意思,但可以预想,在8个字母发生16般变化的组合时候,很容易导致“圈外者迷”。
notion image
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呐喊:“谜语人滚出中文互联网!”;或者讥讽地问道:“lsp是什么BT啊?”
前几天,11年前的《甄嬛传》每年还为乐视赚上千万元的话题,冲上热搜。不出意料,关于这一大热剧集中人物的MBTI类型分析,网上也早就铺天盖地。
其中,关于甄嬛的类型,即便是圈内人也争论的不可开交,有说是ENTJ,有说是INFJ,还有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人格的。
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黑话,一群人有一群人的风骚。
85、90后,拥抱了PC互联网时代的非主流与星座文化;
95、00后,则开始朝着鬼畜解构与MBTI体系,这类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特征的潮流前进。

01 MBTI,互联网人的神!

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的有趣场景之一就是:
计算机问你:你是不是AI?
notion image
你问计算机:我到底是什么?
notion image
如果说,问天问卦、求神拜佛是人的原始迷信。
那么,从星座到MBTI的性格分析文化,则成为更加契合人类自恋气质的类型学产物。
notion image
PC互联网时代,在QQ个人简介上,大家注意到的都是昵称、头像和星座。
现在,如果你进入像即刻这样的互联网人群聚集社区,会发现个人简介的标签愈加丰富。
从清华、北大、某985的高校背书,到舞厂、鹅厂、开水团的工作履历;从产品、运营、市场打工人的岗位介绍,到jk爱好者、摄影爱好者、播客制作人的斜杠青年,凸显出当代互联网年轻人的社交底气来源。
而最为显眼独特的,则是一串串诸如intp、infp、infj、enfp、entp的四字代码。
这些代码的统一称呼,就是MBTI。
notion image
MBTI,全称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套近年来爆火的人格测验。
它通过让你回答一系列题目,以二分法划分并综合判断的方式,从多个维度总结你的性格属性。
最初,心理学家荣格在其《心理类型》中,基于西方二元论哲学思辨传统,推导出人类的心理倾向在心理表现的各个维度上,也会呈现出相似的行动策略。
荣格相信,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许多差异皆非偶然,而是缘于每个人的心理偏好。
人们接受信息之后,最先反馈的是什么,或者哪种反馈路径更被依赖?
荣格认为,一种是感觉(S),即感官体验、经验意识等;另一种是直觉(N),即无意识的涌动。
比如你看到一个商品界面,如果最吸引你的是图片、文案,那么你的感官反馈就比较敏锐;如果吸引你的,是一种模糊的、笼统的心理交互,就好像在搜寻它是否具有吸引你的信号一样,就更类似于直觉判断。
其中,感觉的上升是天马行空、无拘束的创意,直觉的上升则是我们通常说的灵感、第七感、悟性等比较神秘主义的不可测感。
notion image
在信息按照一定路径到达心理主体后,要进行处理和判断。这时,处理和判断的主程序,有着理性(T)和情感(F)两种选项。
也就是,当你按照优先级和信念性的主导性进行事物判断的排列时,是理性在牵引还是情感在牵引,也会形成差异。
比如你的口红或者数码快递到了,你是第一时间想要分享,还是先试用一段时间写评测。前者是情感决策,充满了激情和情绪的传递欲望;后者则是理性风格,充斥着慎重与认识逻辑的复刻。
同时,荣格认为在心理程序完成之后,如何最终与外界产生联系,并在何处重构主体投射的决定,会有外倾(I)和内倾(E)两种方向。
前者,是要将自己投射到公开的舞台之上;后者,则是在颅内KTV里蹦迪。
比如你想要分享,只愿意私下和少数几个朋友或者被问到的时候分享,就显得内倾一些;而迫不及待的到处分享,自然更外倾。
notion image
在荣格提出这些倾向分别时,并未将其作为“人格特质”的理论支撑,而是认为一个具体的人可以在不同的事物处理中,出现即时性的动态的心理倾向。
就像或许你看某类产品对文案更感兴趣,而另一类产品的的吸引力却来自于你的直觉判断;同时,你或许对某类事物倾向于私下分享,对另一类事物则倾向于积极的公开输出。
荣格的追随者,则根据这一理论衍生出“荣格八维”功能模型。
即Se:外倾感觉、Si:内倾感觉、Ne:外倾直觉、Ni:内倾直觉、Te:外倾思维、Ti:内倾思维、Fe: 外倾情感、Fi:内倾情感八类。
在初具人格类型判断的基础上,作为心理爱好者的凯恩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又为这一类型的决策输出中,注入了判断(J/结论化表达)与知觉(P/组织化表达)两个次级维度,并将理性(T)和情感(F)作为感觉(S)和直觉(N)的次级维度,进而划分出十六种人格类型。
notion image
后端意识领域的输入反馈+处理程序,前端表现领域的输出倾向+展现形态,构成了更为完整的解释闭环。
就此,MBTI体系正式诞生。
经历过近80年的迭代流变,这一工业时代的性格解析模板,不仅成为互联网社交中最频繁的谈资之一,也在逐渐地塑造着互联网人的认同倾向。
除了在互联网社区里,你会碰到MBTI相关的信息。在互联网产业的各个角落,MBTI的触角也变得无所不及。
网易云音乐一年刷屏几次的朋友圈营销,比如“你的荣格心理原型”、“测一测你的人格主导色”等H5策划,与MBTI都有或多或少的借鉴性,且其核心传播人群也多是MBTI的信徒。
在科技互联网企业的招聘和人才筛查上,MBTI成为考察人才可靠性和区分度的一种热门工具。
notion image
《俞军产品方法论》一书中曾披露,滴滴产品组组织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中,有60名产品经理参加。其中,INTJ(内向直觉思维判断,专家型)、INTP(内向直觉思维知觉,架构师型)、ENTJ(外向直觉思维判断,领袖型)三类占到了60%。
这种密集性,也一定程度上验证了MBTI测试的有效度。
另外,无论是在微博、豆瓣、知乎等图文内容社区,还是抖音、B站、小红书等视频内容社区,活跃的MBTI博主、爱好者、科普者,都是成群结队。
微博话题#MBTI#的阅读量达到13亿左右,讨论次数近30万;话题#mbti meme#已有超21亿次阅读,抖音mbti相关短视频也累计播放超10亿。
不止如此,诸如#infp#、#mbti人类图鉴#等话题屡上热搜,也一次次冲击着人们对于MBTI的认知和好奇。
甚至于,一些文娱IP也被卷入讨论漩涡。
比如哈利·波特是具有冒险精神的ISFP,赫敏是激进澎湃的管理者ESTJ。
钢铁侠是外向型的企业家人格ESTP,蜘蛛侠是可爱小狗ENFP,奇异博士自然是智商拔群的INTJ。
不过,MBTI虽然在部分互联网人群中如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势。
“只是另一种类似于星座的娱乐罢了”、“MBTI都是伪科学,心理专业气死”、“这些标签都是装X利器,对于人的个性化毫无帮助”等负面讨论,也弥漫开来。
更重要的是,由于MBTI比星座更为复杂的认知门槛,使得其传播趋势,也很难一下子流行开来。
比较典型的,就是#谷爱凌mbti是intj#登上热搜。
notion image
“蹭着”谷爱凌IP出圈,只掀起几股讨论浪潮,或许本身就说明MBTI并非为大众熟知的新奇性。

02 一个星座IP估值2亿,那么MBTI呢?

20世纪40年代开始,迈尔斯在中介商运作下,将测试模板卖给急需现代化升级的行业头部公司,包括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等。
他们将对应聘者、员工的评估结果,作为是否录取或升值的权重之一,或者将其作为区分用户画像的统计工具。
MBTI从诞生起,就与商业化密不可分,凸显出工业时代的市场特色。
notion image
2018年,牛津大学文学系副教授米尔维·艾姆蕾(Merve Emre)提到,《财富》榜100强公司有89家,在不同阶段对员工进行性格评估.
在美国,据统计目前有超过10000家公司、2500所高校、200个政府机构在使用MBTI测试。
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形成了专业化的培训产业。整个美国有数万人有认证管理员资格,这个产业的产值高达500亿美元。
同时,在面向普通用户面上,握有MBTI人格测试版权的CPP公司,以49.95美元价格出售,这为其每年带来2000万美元的收入。
但或许也正因为版权问题,国内MBTI的市场蛋糕并不大。
在网上搜索MBTI,会看到一些排在前面的打着免费测试旗号的各种网站广告。当你兴冲冲地做完几十道乃至九十九道题时,然后就收到一个9.9到29.9不等的费用通知,以获取详细的解析结果,可以说十分扫兴了。
notion image
同样,在淘宝、咸鱼等电商网站上,也会有一些小店铺、低零售价为主的商品页面,显示着“MBTI职业性格测试”,购买人数从1-1000不等,并不算热门。
除了这些零碎的商业投机,在抖音、B站、小红书、豆瓣和知乎等引流平台,也会有一些自媒体博主做一些科普来吸粉,但其粉丝量多在10万以下,并未产生能够破圈的、具有大体量粉丝的头部KOL。
倒是一些“MBTImemes”、“MbtiTT”等发布meme内容的账号,收获了30万和170万的粉丝,只是这些粘性较差的粉丝群体,很难为博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商业影响力。
notion image
相对应的,星座产业的商业化已经较为成熟。
烯牛数据显示,2021年一共有45家公司处于占卜赛道。其中,主打星座业务的公司达到了23家,占比超过50%。而且在这23家主打星座业务的公司中,有12家已经获得融资,占比接近一半。
在KOL市场中,从估值达到2亿元的同道大叔IP,到以情感定位、短期内涨粉千万且迅速爆火的陶白白,都是星座受众破圈化的有力展现。
notion image
另一方面,不像星座概念人人都可以迅速接受、快捷理解,MBTI复杂的人格划分和字母转换,很容易让不接触这一文化圈层的人感到迷惑。
一些圈内人刷的津津有味的梗和刻板印象合集,也很难让大家对星座印象一样,感到瞬间的记忆和共情。
对于博主而言,由于MBTI体系与职业性格结合较深,具有很强的条理性而非像星座那样以预测力见长,也就比较考验博主兜售概念的能力以及粉丝的耐性。
同时,需要具备MBTI认证的施测师门槛,也阻碍了大多数野生博主的进入决心。
这让MBTI的流行,变得和知识付费一样受众局限,而难以像星座一样得到大众喜爱。
不过,MBTI也有自身独特的一面。
2022年3月的人群画像显示,搜索MBTI的人群在19岁以下的占比29.82%,几乎是星座的两倍。同时,30-39岁的人群中,搜索星座的数量近乎MBTI人群的3倍。
这意味着,新生代的互联网年轻人,可能更能接受MBTI概念。
notion image
尽管MBTI缺乏想象力,也就是类似于星座一样的玄学和预测未来的成分。这是目前发展体系还不成熟、人们需求不够旺盛的缘故,但也意味着MBTI工具潜力挖掘,大有可期。
比如分析心理学原型学派John Beebe,在《类型与原型》一书中提出的毕比模型。将荣格八维的理论,与功能强度和功能地位进行了统一融合,产生了阳面四维和阴面四维两种划分。
于是,不仅每种类型的MBTI人格都具有动态的八维特质,且不同特质的顺序和地位差异,也会带来性格变迁和际遇反馈的灵活性,这让MBTI获得了类似于星盘一样的更神秘的解释内涵。
notion image
相关媒体统计数据显示,在iOS客户端里关于占卜、算卦、星座、MBTI、风水、紫薇斗数、姓名预测等的APP多达300余款。
据业内人士估算:“中国约有14亿人口,16~50岁的目标用户占比约45%,其中付费用户约16%,他们年均占卜算命最低消费为1000元,合计下来就是一个超1000亿的市场。” 
在不断扩张的命运玄学或者性格解析文化市场里,MBTI分一杯羹,似乎也是迟早之事。

03 玄学到科学,为什么终点都是“算命”

从古代的骨相、星相、卦象命理,到五行玄学的《人物志》辨才;从西方传播开来的的星座、塔罗等古老神谕,到工业化时代基于心理类型学产生的MBTI体系。
似乎,一切的终点,都离不开“算命”。
中科协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每4个中国人中,至少有1个人相信玄学。 
美国的占卜产业也相当成熟,IBIS数据显示,美国的占卜行业在2018年营收就达到了20亿美元,约15%的美国人有占卜经历。
notion image
在群体性的命理占卜、性格分析爱好背后,是什么在驱动?有哪些因素,可以为这种现象提供一个合理解释?
1、大众“迷信”心理
或许就像大众心理学认为的,群体在需要任何事物之前,首先需要一个“上帝”或者“天意”。
虽然尼采说“上帝已死”,但进入媒介传播时代,人们的迷恋对象,却越来越多。
由此,社会层面的虔诚专一的信仰情结,被分散和去中心化了。信仰在以往只有严肃这一选项,在现代社会则拥有了各种层面分布的可行性。
于是,像星座、MBTI这样一个娱乐的、中立的中心化信仰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
notion image
同时,群体往往会臣服于刺激因素,不像个体具有掌控自身反射作用的克制性。
正如《乌合之众》中提到的,刺激群体想象力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它们产生并且被人们注意的方式。
比如魔术表演,人们明知道这是一种“障眼法”,但也会欣赏的津津有味,甚至会固执地认为魔术师就是通过完全的训练而非道具做到的。
因此,群体推理的内在驱力,就是逻辑水平的平均值推动着共识出现。
于是,群体推理的特点,更倾向于把彼此不同、表面相似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迅速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notion image
这让似是而非的星座、MBTI等潮流,在面向群体的解释框架上,具有了难以证伪的可信度。
2、企业生产组织的文化构成
性格测试不仅仅只代表着个人爱好,还预示着一种新兴的白领工作文化。
当工人的生活意向与生产行为之间的偏差过大,比如躺平欲望,显然是不符合企业扩大生产的主体利益的。
因此,让人们相信,自己总能找到更适应自己的某种工作角色,而不是总希望花费时间和精力在非生产性兴趣上寻找价值,更为重要。
特别是在消费主义社会,享乐主义泛滥流行,因此在企业文化范围外的、基于社会化存在的,被打工人集体认同的某种符号性的生产规范,就变得意义非常。
“工人将会从事天生适合他的工作,这种工作可以让他全力以赴、去做最具创造力的事情,让他获得最大程度的个人满足感,让他深受上司和同事的喜爱,并进而鼓励他将自己的自我意识更深层次地嵌入在他这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中。”
notion image
比如智联招聘《MBTI职场性格类型大数据报告》统计表示,从企业管理者近5年来占比高于9%的性格类型分布情况来看,管理人员的性格类型主要集中在ENTP(智多星)、INTP(学者型)、ENTJ(统帅型)、ESTJ(管家型)、ISTJ(检察员)这五类上,占比近50%。
技术研发类群体的典型性格类型为ISFP(艺术家),市场营销类群体的典型性格类型为ENTP(智多星)。
其次,当雇主被抽象的类型语言所庇护时,雇佣、解雇、晋升以及裁员就更容易谈起了。
当雇主说,我觉得你不适合这份工作时,往往显得过于主观,会埋下各种可能性的劳工冲突的风险。
但当雇主说,“不好意思,你没有通过这份工作的心理测验”时,就显得正当而必要,也更容易被认同。
这也是为什么,MBTI、九型人格、大五人格等性格测试,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著名高校中都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逐步被世界五百强企业广泛接受和认可,成为人才筛选和优化的评估工具。
目前,Facebook、谷歌、腾讯、华为等企业都会在招聘和培训过程中使用性格测试,甚至开发出了更为个性化的性格评估系统。
3、当代年轻人集体减压和社群交际的支点
1982年,心理学家格雷厄姆·泰森的研究表示,“咨询占星师的人通常是为了应对生活的压力。压力越大,人们更愿意从占星学中需求慰藉。” 
在快节奏的生产生活压力与互联网虚拟社交的双重驱动下,年轻人势必需要一个,具有“群体凝聚”效果的解压话题。
MBTI体系的性格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这种功能。
notion image
同时,一个心理群体呈现出来的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如下: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构成了这个群体,不管他们的生活模式、职业、性格或是智商相同与否,他们转变成了一个群体的事实让他们拥有了一种集体的思想,这使他们的感受、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孤立时的状态不尽相同。
尤其是,“巴纳姆效应”带来的暗示性的幻觉满足,容易令人上瘾。
就像是痴情的人,面对渣男渣女时的不可自已的情感迸发:“哪怕你是在骗我,只要你愿意骗我,我的心就是你的。”
只要言说的对象,能够为自己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趣味感、存在感,是否是谎言或者谬论都会被忽视,且会以积极的方式被接受。
notion image
性格分析那些似是而非的文字,就是严格按照其暗示性的合理特征来进行叠加的。
这和刷抖音是类似的,分析语言如同性格算法,提取人性中最直观、最共性的刺激描述加以展示,让人愈发沉迷。
而那些受到职业定位、人生方向、社会角色与交友恋爱等重重人生问题困扰,又略显迷茫的年轻人,在MBTI meme讨论的快乐的八卦氛围中,则会得到暂时性缓解。
并且,为了合群,显得自己不那么清高、孤傲、自恋或者愚蠢,我们也会无意识地掩盖自身格外个性化的一些优势和劣势,以使得自己看起来像“正常水平的人”,而非特立独行的“猪”。
于是,在面对参照物时,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自我判断向其倾斜,也成为一种本能。
就像人随意逛街时,难以走出一条直线,而总是走成曲线一样。
星座或者MBTI的性格分析,给了一条走直线的参照物,于是所有人都乐于宣称自己具有“走出直线”的能力,而不会过于在意这种直线的刻板行走方式,是否是你日常表现出来的。
你说我有距离感,我如果说我就是这样,会显得有些任性和傲慢。但如果我说,因为我是ISFJ,就显得合理得多。
况且,社恐人群的密集,凸显了人情社会逐渐崩塌后的社交复杂下的无力感。
社交时,如果直接去讨论个体的性格、生活等,双方往往会陷入隐私暴露的冲突和背景理解的困难。
MBTI话题,与其说是寻找社交对味的区分,不如说是建立了一个关于性格共识的议题。
在这个快速变化、极其讲究效率的时代里,当大家亮出这个具有一定“共识性”的标签,就可以让人们迅速对一个陌生人有所了解,节省了寒暄、试探的时间和精力。
notion image
而一个公开的、合理的和引发讨论兴趣的区分机制,能够成为很好的社交话题的切入点。
这种社交方式,也给了当代年轻人一定的社群归属感,让他们在“寻找同类人和同频人”的社交游戏中实现自我沉浸。
4、自恋气质和平等价值的主导
在世俗叙事中,天才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异是极为明显的。这让每个人,都背负着遥远的理想化自我实现的压力。
但在群体表现中,这些差异将被均值回归的动态平衡属性所掩盖。
虽然是黄金总会发光的,但刨除世俗事业的“色泽”,黄金与沙子在“性格特质”的黄色色调上,是极为相似的。这就让沙子,有了自己是“黄金”的可移情的被满足感。
最典型的,就是社会名人、历史名人的类型分析,会成为被绑定推广的kol。
如果你是INTJ,那你和马斯克是同一类人。
如果你是ENFJ,那你和奥巴马是同一类人。
如果你是INTP,恭喜你,你和爱因斯坦和牛顿是同一类人。
notion image
在此之外,也凸显出人们内心对于忘却基于权力、名利的等级差,追寻单纯的人性共鸣的期盼。
MBTI就像一个被集体认同的图腾,在诉说“你有着非常出众和独特的一面,你有着成为极具某方面人格优势的可能。”
这一暗示,既满足了人们平等追求的渴望,也是鼓励信徒们挖掘潜力的允诺。
就像圣诞老人带给人们的幻想一样,人类至死保存着儿童时期的,面向外界的脆弱而稚嫩的期许感。
人的自恋本能,让我们热衷于给自己贴上标签,比如学生时代肩袖上的徽章。
这也是为什么,像QQ、知乎等社交社区软件,会设计一些的徽章机制,来鼓励用户进行内容输出;也是为什么,年轻人喜欢标榜自己是各种类型的斜杠青年。
notion image
当其投射到生产结构中,就产生了诸如古代小农经济下人们普遍信赖命定思想,来安慰自身命运卑微的不可抗性的自恋情结。
看天吃饭让那时的人们,更为相信在遭遇命运转折或者躲避厄运的节点时,“天”会通过卦象等某种神秘信号来为其传达对自身的庇护。
这其实,就是一种蕴含于传统个体生命中的,功利性的“天人合一”的自恋情结的缩影。
而MBTI这类不断功能细化的迭代升级系统,非常符合工业化时代生产结构下,产生的工具理性的精确性和分析性逻辑的社会偏好。
“做题家”传统,让这一代年轻人对于通过题目测验、纸面引导,找出关于一切的正确答案,有着一种极为执着的正确认定的心理倾向。
奋斗在生产一线的互联网打工人,对于这种更近似于心理科学的范畴式而非标签式、后天的而非先天的性格分析图谱,更迫切地显示出一种基于群体生产自恋的笃信。

04 写在最后

性格决定命运,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但性格分析,似乎很难作为性格掌控的密码工具。
毕竟,大概只有主角的性格,会一生不变,因为他只生活在影视剧中.
《乌合之众》批评道,群众不善于论证,却急于求成。心理学者们,也对MBTI的心理科学性表示质疑,甚至不承认荣格开创的人格心理学的可靠性。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需要的是MBTI这样的心理划分的共识话题,而非一个严谨的心理科学研判流程的事实。
notion image
就像内向、外向的说法,也并非科学,但并不妨碍其作为日常生活话语交流的分类范畴工具。
本质上,MBTI并非属于心理科学的研究范畴,而是一种群体心理文化的市场商品。就像保健品之于医学研究一样,可能并不那么严谨有效,但也绝非无用。
商品的合理性,在于其能否在避免危害与风险的前提下,为受众带来具有劳动凝结的易用性、实用性或功能性价值。
经过几十年、数个版本的迭代,MBTI体系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样的特点。
不过,就像荣格所说:“人类可以被分成八种类型,但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例外。”
notion image
如果MBTI,只是让我们找到了那个被有效预设的自己,那就很难是“真正的自己”。
它只是给予我们无处安放的生活焦虑,一种表面可靠的解释。这种可以被解释,意味着我们的人生可以被理解。。
上一篇
全网疯传的e人i人有这么灵?
下一篇
MBTI,真的能定义我们吗?

评论
Loading...